首页 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古今的教育研究

科举停废110年祭[1]

字体:16+-

科举是一个影响重大且利弊都十分显著的考试制度,对其评价向来都有激烈的争论,即使中国在1905年废止科举之后,这种争论还无休无止。尽管科举至今已被废止110年,但还不断被人们重提和反思,它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时被翻新。废科举后对科举制的评价观点,依出现时间先后,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全盘否定阶段、在总体否定中肯定其中某些值得肯定的因素阶段、在总体肯定中否定其中某些应该否定的因素阶段。2005年中国掀起了一场科举百年祭的文化大争论以后,开始逐渐进入第三个阶段。2005年,我曾发表《科举制百年祭》等系列反思论文。[2]在科举停废110周年的时刻,进一步反思科举制的千秋功罪,回顾1400多年间科举评价的沧桑巨变,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

从隋唐到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在当时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凡国之大柄,莫先择士。”[3]科场连着官场,科场的风云变幻,往往与官场息息相关,因此科举是“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4]两宋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即使在激烈的宋金战争、宋蒙战争过程中,科举考试一如既往。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开科取士诏曾指出:“国家设科取人,制爵待士,岁月等阴阳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坚。”[5]所谓“岁月等阴阳之信”,就是说开科的时间非常固定,其准确可信等同于自然界昼夜季节的变化,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有关科举的法令则有金石般的刚性,得到普遍的贯彻。[6]到明清两代,科举制更是进入超稳定性阶段,每三年开科一次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类似于岁月和季节一样轮回的自然现象。如果遇到战乱和重大天灾等不可抗拒的变故,则选择次年补行或易地开科。科场无小事,无论是科举改革还是科场案,科举一有风吹草动,往往就会惊动朝廷。历代统治者也高度重视科举取士,明代永乐皇帝曾说:“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