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技能

第二节 课堂提问的一般程序及基本要求

字体:16+-

一、提问的一般程序

课堂提问一般包括引入、陈述、介入、评价等几个环节。

(一)引入。这是起始环节。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为提问做好铺垫。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圆”这个概念时,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就是通过提问迅速集中了学生注意,引入了圆的概念。

(二)陈述。这是正式提出问题的环节,教师向学生陈述谈话过程中研究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疑问和思考。例如上例中,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这实际上是“什么是圆形?”提问的变式。教师从车轮这个具体材料入手,巧妙地陈述了这个问题。

(三)介入。这是提问教学的实质性环节,通过补充提问、师生交谈、教师讲解、演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关键,切入要害。又如上例中同学被教师的提问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教师再问:“那就做成这个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教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通过这些具体材料和情境的提问,引导学生介入“圆的实质”讨论。

(四)评价。这是提问教学的中止环节,可能是师生片段的、某一个问题谈话的中止,也可能是某一阶段、一系列问题谈话的结束,师生共同对论证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接上例。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任何一点到轴心上的距离都相等。”至此,教师肯定了学生结论的正确,并自然引出了圆的定义。教师对学生的论证逻辑方式和结论都作了肯定的评价,顺畅地形成了“圆”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