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成果概述
2009年,北京市教委把“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作为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切入点,这是促进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瞻性、战略性决策。实验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这些年来,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分批次、分阶段进行,扎实前行,取得了丰硕、系统的实验成果,并在全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发展进程大背景下,引领了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的实践步伐,辐射着教育信息化指向学校信息时代系统化变革的实践成果。
这些成果一方面体现在有形的软硬件系统,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实实在在的模式建构与实践成效上;另一方面,从系统化实践中建构了新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锻炼了一大批覆盖全市各区以及实验校的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队伍,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发掘了需求,积淀了基础,为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迈向“互联网+教育”时代夯实了基础。成果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
2014年,在第一批29所数字校园验收总结大会上,北京市教委通过对实验工作的回顾和反思,形成了“37333”模式的总结,在五个方面形成“五大成果”。
第一,生成了“三”项能力。“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推动了多个层级的信息化能力发展,包括市、区两级信息化主管推进能力,学校层级的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以及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
第二,创新了“七”大模式。“数字校园实验项目”推动了实验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全方位探索,进而通过广泛、全面、深入的应用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应用生态。从整体上看,七个方面的应用效果突出,呈现了较为清晰的模式,包括教与学、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校园管理、家校互动、校际协同、资源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