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介绍
在北京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全面跃升的过程中,“数字校园”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风向标。建设“数字校园”的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创生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改革。为贯彻北京市教委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京教研〔2008〕2号)文件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北京市教委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同年6月,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通知》(京教基〔2009〕17号),明确自2009年起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确立了“十二五”期间试点完成百所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投入2亿元资金,每所学校投入200万,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010年,在该项目的全市动员大会上,时任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的李奕处长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和要求,指明了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与先前信息化项目的差异性:一是在市级层面上将信息化发展推进“落地”到学校,在全市范围内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放到育人主场景中,落实到学校、课堂、课程上来,以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新型育人模式;二是期望在学校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特色业务等方面,关注与信息化的结合;三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视野中,在学校层面上推动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发展等方面与信息化深度对接,信息化重心下移的目标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化发展。基于这些定位,李奕处长明确提出了数字校园发展的要求,并有两个重点期望:第一,以“应用”为核心,超越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机房、设备等)、数字资源库建设等发展概念,将教育信息化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度方向发展,围绕主流业务整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数字校园承载的信息化建设要和学校开展的其他业务创新兼容、整合发展,和学校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特色办学等工作结合,突破各种传统资源、传统教育、传统思维局限,以教育信息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增量拓展方式,进而推动信息化工作深化发展,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成果,健全信息化管理与运行机制,提升领导干部与广大师生的信息素养,整合学校各类资源,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教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