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监测与评价: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

1.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监测与评价

字体:16+-

由于中央高度重视,“新机制”的落实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原本5年的实施计划提前完成。但是,在新机制的实施过程中,监管缺位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虽然已经建立有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办公室(简称“义保办”)等机构,并且形成了“月报”制度,但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指标不完善、监督方法不科学等多方面原因,“新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国家级的系统工程,“新机制”调动了数千亿元的资金,但是尚没有研究从资金的使用效益上来考察“新机制”的成效,一些现有的指标显得过于粗略、缺乏严谨性和科学性。本研究致力于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证政策目标达成提供可资参考的政策建议。

1.2.1 本书的研究设计

在国际上,大型教育发展项目的监测与评价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亚洲银行,在实施教育相关资助项目的同时,大多会开展项目影响力评价。如受教育部财务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的世界银行贷款、英国国际发展部赠款的“西部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影响力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西发”项目)就属于此类监测与评价项目。在我国,项目监测与评价工作在教育领域开展相对较晚,手段和方法上都有待完善。本研究就是在借鉴“西发”项目影响力评价及其他国际组织项目评价的基础上开展的。

所谓监测,是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系统地、连续地收集、分析有关项目投入、实施、产出和结果等方面的信息,以监督项目是否按照预期开展和实施,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10]。所谓评价,则是指对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目的是要确定项目是否带来预期的影响,具体是如何产生这样影响的,实施的效率如何,以及项目的可持续性如何[11]。一般认为,监测侧重过程,是一个以事实为依据,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工作;而评价则侧重结果,注重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分析,最终必须形成一个价值判断。值得注意的是,简单地将监测和评价从过程和结果的角度来区分是不够全面的,应该说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没有监测,就难以为评价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特别是现在的评价越来越看重过程性指标,使得监测对于评价越发重要。同样,没有评价,监测就缺乏价值导向,就难以在监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对于政策执行部门来说,监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在统一的框架下得到协调,这样才有利于对项目实施全过程及后期影响的整体把握。如果监测指标和评价指标存在较大分歧,或者权重设置不一,必然会加大项目监控和评定的难度。正是基于此种观点,本书更多地将监测和评价结合起来考察“新机制”的实施成效问题,仅在必要的时候对监测和评价分别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