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监测与评价:理论、方法与经验研究

10.2 “新机制”改进方向分析

字体:16+-

10.2.1 县级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仍待提高

基于省级层面数据的分析,中央和省级政府确实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持力度,但如何确保县本级教育投入不被“挤出”,这是制约“新机制”实施成效的关键。计算2005教育财政年6个样本县中小学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县级财政支出的比重发现,“新机制”实施最初几年,该比重普遍呈波动中上升的趋势,6个县的初中均值从2005年的4.5%提高到2007年的5.8%,小学均值从2005年的10.7%提高到2007年的11.1%;但2007年后,该比重却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初中下降到2010年的5.4%,小学下降到2010年的9.2%,这一下降趋势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县更为明显。考虑以上波动可能源于学生规模变动,我们又以样本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支出和县级人均财政支出重新计算该比重,基本得到同样的结果。这说明,在“新机制”政策实施力度逐年增强的同时,县级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挤出效应”,尤其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县。

10.2.2 县级政府教育经费配置的校际公平性有待改进

从样本县调查结果看,尽管学校基本运营经费都能得到满足,但学校仍存在不同程度经费困难,而不同类型学校反映的突出难题差异明显:县镇和农村优势学校集中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和ICT教学设备等配套经费不足;县镇和农村薄弱学校集中反映取暖经费、校舍维修经费及基础设施更新等仍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小规模农村学校。以上差异说明,县域内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城乡间,更体现在城镇和农村内部的薄弱校和优势校之间,这应成为未来攻克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性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10.2.3 农村教师收入仍然不高,地区差距悬殊,教师补偿性收入、社会保障等保障机制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