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聪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我从教22年,“引领学生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的教育目标,日益引发我对教育本质意义的终极思考。为什么孩子们总是把自己的学习当作老师和家长合伙强加在头上的任务?为什么孩子们总是把本来充满乐趣促进成长的学习视为令人痛苦而又无法逃避的负担?为什么孩子们总是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都很重要的规则与品德抛诸脑后?我经过长期深入地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孩子们因为懵懂无知、自以为是而心浮气躁、主次颠倒,平时面对自己的本分却自认为是旁观者甚至是受难者。因此,我的新初一班级建设就从“唤醒孩子的生命主体意识”开始。
首先,我对初中学生的一般特征进行了分析:天真活泼,好奇心、求知欲、可塑性强;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成长环境不同,在性格、能力、素质等方面个体差异大;处于青春期,易受同伴言行和环境的负面影响;沉浸在关爱之中,却麻木、脆弱、冷漠。
其次,我对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个班级学业基础、行为习惯、能力素养、思想认识参差不齐;多数学生没有做好进入初中的准备,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新要求、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最初两周,绝大多数学生都在收敛的状态下观望,即使是临时班委也不会主动站出来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不良习惯的约占男生总数的一半,个别学生陆续频繁地冒头,奇声怪调、无视老师、招惹同学、大声喧哗、追跑打闹、丢三落四、逃避劳动、抄袭作业、检测作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多数天真、懵懂的孩子在家中和小学里养成自由散漫、骄纵任性、自作聪明、自欺欺人、自我中心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而且还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