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二卷)

论陶行知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1]

字体:16+-

周恩来同志于1946 年7 月25 日,在上海向陶行知先生遗体告别后当天,给陕北的中共中央发了专电,称“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2]。这个评价表明周恩来知人之深,一语道出了陶行知的崇高政治品质;这也是陶行知作为一个与共产党肝胆相照、长期合作的民主人士,为中华振兴而献身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爱国知识分子战斗历程的写照,是他盖棺定论应得的殊荣!陶行知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道路,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他的优秀品德是我们广大知识分子的楷模。

一、迈出可贵的第一步

陶行知先生是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归来的留学生,但他的中国气魄始终没有改变,他的“中国心”一直没有泯没。年轻时候苦难的农家生活,使他记忆犹新,要改变中国贫困面貌的志向,时时刻刻在鼓舞着他、激励着他。回国后的教育实践更使他懂得不能靠搬洋教条办事,中国教育的改造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农民占人口85 %以上的中国,不重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只是空话,“教育救国”也仅是一句动听的口号。所以他在二十年代初从事平民教育时,就提出“教育下乡”,1926 年进而倡导乡村教育运动。搞乡村教育得有师资,于是他首先着手创办一所乡村师范。与有些高谈阔论者不同,陶先生是实干家,他辞去了大学校长高位不就,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布衣草鞋,自愿到农村去滚一身泥巴。陶行知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自觉走向农村的著名教育家。在他的努力下,1927 年3 月15 日,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在南京长江边荒郊开学,这就是后来名闻遐迩的晓庄师范。这里苍天为顶、青山作帐,师生自己动手建校舍,建起了一幢幢省钱、实用、坚固、美观的茅屋、图书馆、大礼堂、科学馆、艺术馆、教室、宿舍、办公室、陈列室、动物园等,最漂亮的圆形拱顶建筑大礼堂取名为“犁宫”。犁宫门前写了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表明这里要培养的是“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他们必须有:“一、康健的体魄,二、农人的身手,三、科学的头脑,四、艺术的兴趣,五、有改造社会的精神”[3]。晓庄师范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第一块试验基地,一切按照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办校,师生们与附近农民打成一片,参加农村的社会改革。陶行知与师生们一道住茅屋,如到附近农村去,则睡在农民家里,晚上打地铺,睡在稻草上,他还说“暖和得很,比钢丝床还有趣”,而睡在身边的却是一头老牛,他风趣地称他为牛大哥,说他“脾气很好,也很干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