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造,倡导教育创新,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他深刻地认识到,考试与国民文化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着紧密联系,提出了有着鲜明特色的考试思想,对当今方兴未艾的课程与教育改革甚有启迪价值,堪称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教育思想园地中的一株奇葩。
一、对传统考试的批判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先修习市政管理,后专攻教育。他是中西文化饱学之士,对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洋现代教育有深刻的理解。
陶行知在他自己创办的学校按照他的教育理念和考试思想创办的学校,进行考试创新,还撰写文章对传统考试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他痛恨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传统考试,尤其对“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的应试教育深恶痛绝。认为这种应试教育就是“变相的科举”,是“自杀、杀人的制度”,是“毁灭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的误国、误民的教育。陶行知愤懑地指出,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的考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四大危害:
第一,传统考试制度极大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陶行知认为,传统的会考制度对学生的健康非常有害。为了会考,学生们“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2]所学内容都是为会考作准备。这样,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教育一下来,个个都如同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上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了。为了在会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学生们还“拼命地赶啊!赶到茅厕里去开夜车”。即便如此,这些会考的学生还会告诉你说:“不闻臭中臭,难为人上人。”就这样,会考不但严重损耗了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活活地把一群“活泼的青年一起变成了书呆子”。他描述这些书呆子是“致全力于读书的人。他除了读书以外,不做别的工作”。“拼命读书,始而近视,继而驼背,终而吐血,以至夭折”。这还不足以为惜,更为可惜的是,“未死之前,整个生活之残废麻醉,失却人生、社会的正确意义。”[3]他还为在国难当头仍只顾读书,不问国事的书呆子写诗云:“我是书呆子,家住太平洋,读破万卷书,要中状元郎,农家供酒肉,主人快饿死,失业教蒙童,尽变小呆子。”[4]的确是许多读书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