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学术氛围
1944年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手册》中就明确提出“创造学术之气候”[126]的要求。如果说好学的人际群体是小规模、小范围的话,那么创建学术气候或学术氛围是大范围的、普遍的。学术氛围不仅局限于学校,而是面向全社会的。这种氛围是鞭策学习者去努力学习的“大气候”。“我们要学问长进,必须创造追求真理所必需的气候。”它由“追求真理之热忱与其所需之一定文化养料及其丰富之配合所构成”。[127]如果全社会形成了崇尚学习、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就会自然而然影响一个去学习知识,学为“真人”。
五、“行以求知知更行”的学习方法论
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加快学习进程,少走弯路,学有成就。陶行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围绕“行”,提出了一系列饱含辩证思维的学习方法,他用两句诗来概括了学习方法论的主题:“行以求知知更行,不知直认为不知。遍览已知求未知,以知与人已愈知。”[128]详述如下。
(一)“行知合一”
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直关注的话题,属于认识论范畴,同时又是学习的方法之一。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观,不过其主旨是突出“知”,强调知先行后,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陶行知起初在金陵大学上学期间信仰王阳明该观点,但从美国回国之后,在广泛的教育教实践过程中,他发现行比知更重要,所以作了颠倒,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29]这里的“知”就是以求知为目的的读书,“行”就是付诸行动的实践。他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知识是要自己像开矿物质那样去取来的,取胜便是行。”[130]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进一步作了理论阐释:“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为“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131]这一思想与哲学认识论中所讲的“实践出真知”是完全一致的,为此,陶行知坚决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学习方法,倡导“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学习方法。他还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行”的重要地位,“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32]强调在实践中求取真知的重要意义,还说:“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133]他认为,“先知后行”的学习方法是不会开科学之花、结科学之果的。陶行知给学习者指明了一条真正读书学习的新途径,他的“行知合一”观不仅有利于青年学子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引导当时的年青一代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用所学知识去服务大众、拯救民族。“这就大大地打开了学习者的知识视野,使人认识到求知不仅要读书,还要实践。”[134]陶行知本人就是一个“行知合一”的典范,他脱下西装革履,穿上布衣草鞋,深入农村,深入实践,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真知。[135]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始终奉行一条准则:“学习就是实践,”[136]实践也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