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预留地”自主开发、国家或地方课程的校本转化,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学校层面课程整体规划,生成“本校课程”,即立足学校教育现实情境,对校定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潜在课程予以统整,形成既体现国家地方教育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课程发展需求的整体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因此,要有“本校课程”开发意识,着力创建本校特色课程结构,最大限度地关注本校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教育名言
课程的存在,不单是为了某些典型的教室,而是为了特定时空下的教室。课程的受益者是特殊区域内的儿童,甚至是该区域内之个别儿童,教师的所作所为,和课程同样是多元性的。
——施瓦布
(一)学校课程愿景规划
学校是课程管理的核心层级。课程专家布罗菲(Brophy)1982年提出七个课程层级,即政府层面官方正式课程、学校对正式课程的解释、学校采用的正式课程、教师对学校课程的解释、教师预定采用的课程、教师实际教学所实施的课程、学生经验的课程,并认为课程层级之间可能出现断裂。除政府层级课程之外,其余六个层级都包含在学校层面。在学校层面,学校对正式课程的解释、学校采用的正式课程对教师解释、采用和实施的课程,以及对学生经验的课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发生在学校层面课程的顶层,不仅不容忽视,而且需要准确定位,否则将从高位影响到教师与学生层面的课程。学校对正式课程的解释、学校采用的正式课程,与学校发展愿景规划密切相关,学校发展愿景制约学校对正式课程的解释和采用,而学校对正式课程的解释和采用则是学校课程愿景的具体体现。学校课程愿景设计,需要考虑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核心素养和办学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