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认为,学校教育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与活动,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学习经验,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改变。但是众多的学习内容、活动与经验一定要善加组织,才能达到最大的累积效果。为此,校本课程组织尤为重要。众多的学习经验,如果不能加以很好的组织,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零碎而割裂,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无法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相互冲突、互相抵消,严重者还会产生副作用。反之,不同的广度与深度的课程内容,通过良好的课程组织,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照顾学生与学校不同的差异与需要,取得最大的累积效果。因此,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和谐,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最大的累积效果。张华将课程组织比喻为智慧的“编织机”,指出课程组织的功能在于把不同的线索和零散的课程要素化零为整,犹如一部智慧的“编织机”,把“课程要素编织成课程智慧的彩缎”,使课程的整体能有效地呈现出来。[4]
如何进行组织呢?课程组织有两个组织方向,即垂直组织(vertical organization)和水平组织(horizontal organization)。课程的垂直组织指的是知识的先后编排;课程的水平组织指的是知识的横向安排,是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这两种方向对于完整的课程组织而言至关重要,正如泰勒举例指出的那样:
“当我们考察五年级地理课与六年级地理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就是在探讨垂直关系;当我们考察五年级地理课与五年级历史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则是在探讨学习经验的水平组织。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在确定教育经验的累积效应方面是重要的。倘若六年级地理课提供的学习经验,是适当地建立在五年级地理课学习经验基础上的话,那么学生在掌握地理学的概念和技能等方面便会更深、更广。倘若五年级地理课的经验是与五年级历史课的经验恰当联系的,那么这两种经验便可以互相强化,提供更有意义和更综合的观点,从而成为一种更有效的教育计划。反之,如果这两种经验是相互冲突的,那么学生便会形成一些支离破碎的学识,当他们在处理自己日常生活时,便不能用任何有效的方式把这些学识相互联系起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