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程信念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必须有效改变与发展教师的课程信念。
(一)教师课程信念的定义
“信念”有多种界定。有人认为,信念是人们对某一事件信以为真的态度,一般通过省思而形成。也有学者指出,信念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的复合体,是由知识、情感及行动而促成的。[15]尽管界定信念的角度及术语不同,但人们基本认同,信念是一种坚定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人的行为起指导作用。
教师的课程信念是开展课程行动的内心向导,是教师课程行为的隐性导引,教师的课程行为是内在信念的外化过程。
(二)教师课程信念的特点
教师的课程信念
教师的课程信念是指教师基于个人特质及经验、价值观、专业背景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对课程概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教师角色、师生互动、学校和社会环境等,所秉持的一种信以为真的心理倾向。
教师的课程信念,主要具有文化性、固着性和独特性等特点。[16](1)文化性。即教师课程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教师在实际的课程实践(如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在学生时期所获取的经验,对其课程信念的形成影响很大。(2)固着性。教师早期的课程信念逐渐联合而成的信念系统,很难改变,而且越早形成的课程信念越不容易改变,这就是课程信念的固着性。当其受到异质的课程信念冲击时,不易产生改变。但是,固着性并非意味着课程信念的不可改变性,课程信念也会随着教师思想的发展、经验的增长及所在环境的变迁而改变。(3)独特性。教师个体的自我特质及社会经历等的不同,决定了其课程信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