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教育考察报告
2012年12月12日—19日,我随“大兴区名校长培养工程”一行22人,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鲍传友院长与大兴区教委领导的率领下,赴台湾进行教育考察。我们先后在台北教育大学、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小学、台北市乌来国小等地学习与考察,分别聆听了林文律教授的“校长专业与台湾校长的作为与难为”、林曜圣教授的“学校创新经营——校长故事领导的观点”等专题讲座,并与台北教育大学附属小学林进山校长、台北乌来国小林文旗校长、龙博国小林瑞昌校长、鹭江国小陈俊生校长、大直国小庄明达校长、永平高中李玲惠校长等10名台湾小学校长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资料的学习,我认识到台湾学校的课程具有浓重的校本色彩。透过课程,我看到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的落实,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鲜明的文化特征,即课程与育人目标深度融合后所展现出来的校本化的学校文化。
一、课程特色鲜明
我国台湾地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线,战前的“日据”时期实行日本课程,战后在沿用大陆课程的基础上,移植美国的课程模式,再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课程进行总体改革。纵观台湾基础教育课程的历次改革及其社会背景,可以说台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体现了不断适应经济发展、不断调整规范体系、不断融合中西文化、不断调整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势及多元发展的时代特点。
(一)基本特色
1988年12月,为应对社会病态的加剧对教育的严重影响,台湾召开了第三次教育大会,着力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活与道德教育,以“培养健全之国民”。在课程内容上,强调把公民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科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要求加强科际课程的教学合作。在课程结构上,大力推进弹性课程,增设了选修课程,加强中小学课程之间的衔接,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在课程实施上,为保证课程理念和改革思路的贯彻落实,将“教学通则”改为“实施通则”,从课程目标设置、结构以及评价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2001年,台湾颁布实施了新的《国民教育九年一贯制课程暂行纲要》,从真正意义上推进课程的整合。具体来说:一是按照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维框架,整合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把所有课程划分为语文、健康与体能、社会、艺术与人文素养、数学、自然与科技、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强调中小学课程设置的衔接;二是拟订十种基本能力作为课程发展目标,以能力本位取代知识本位,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有机整合,着重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人文关怀、民主素养、统筹能力、乡土与国际意识并坚持终身学习的健全国民;三是改课程标准为课程纲要,注重学校的弹性课程,突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还实行了“延长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实施计划”,对中等职业学校提出了改革要求。推动建立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等县市文化中心,继续发展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