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其一,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教师课堂行为应是支援学生学习的行为。但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往往用同一个目标要求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教授学习能力不等的学生,结果造成优等生潜力得不到发挥,学习起来没劲头,中下等学生达不到教师的要求,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其二,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烦琐,教学的每一步不是为学生的“学”服务,而是为教师的“教”服务。造成课堂很精彩,学生不理睬。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课堂学习行为的主要发生者。有效的课堂教学势必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要能看得见教师的“教”,又能看得见学生的“学”。
(一)“百舸争流”学习场
我一直教授六年级的语文课。2008年,刚接手一个班,我就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我和同事们兴致勃勃地听老师讲《山中访友》这篇文章,老师用了3节课的时间。课后我做了个检测,结果发现,全班35人,有15人课文中的句子还读不通,字音也有读不准的;要求背诵的段落只有5人会背。
这样的“投入”和“产出”太让人不可思议了。这一情况让我非常吃惊,也在意料之中。看看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在参与,剩下的同学要么心不在焉地跟着老师的要求做,要么已经开小差,还有的同学明显是在强打精神睁大双眼“听课”。
接下来我又邀请同年级组的老师去听我讲《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下课后,我让学生做一个练习,要求在练习本上把课后生字连词抄写一遍。令所有老师们不解的是,有6个学生抄写的是上个单元的一篇课文《山中访友》的课后生字,而且没有一个学生的抄写全部正确。
我发现,学完一篇课文常常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还要用两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仅有3道题的书面作业,而且每次作业之前我都要用15分钟的时间讲解作业的格式。即使这样,仍旧有一半学生格式错误,书写错误。有一段时间,我把每周8节语文课的时间全部用于学习课文,才仅仅完成课本上的阅读课教学任务,根本没有增加课外阅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