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教师的“导”若只指向智力的各个层次,无论是多么精妙,如果学生不愿接受,甚至是排斥,教师的“导”也是徒劳,学生是无论如何收获不了相关的知识技能。所以教师的“导”既要指向学生的智商素养,又要指向学生的情商素养,而情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这两者是学生能力生长的发动机。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认为:教师的“导”要指向学生的“学”,要真“导”,不能伪“导”。真“导”:使学生有方向地“学”,使学生有条理地“学”,使学生有方法地“学”,使学生有习惯地“学”,使学生有滋味地“学”。[1]其中,使学生有“习惯”、有“滋味”地学习,便是从学习的动力因素来阐述的。
(一)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对象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由认知、情感和学习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学生作为态度主体对学习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一般的认知和理解都带有评价色彩: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比如,语文是生活和学习的工具,网络能开阔视野等。这种有意义色彩的评价使人们倾向于按照刻板印象来认识事物并对其思考。观念或认知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以通过新经验的建立而获得改变。如果接受的信息与既有的观念总是不相一致,则人们的观念就会发生改变。
学习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个人对学习对象在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或情感反应,被认为是学习态度的核心成分。比如,喜爱或厌恶某个学科、对学习热情或冷漠、对某位教师尊敬或轻视等。由于认知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对象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但我们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却不能明确意识到产生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