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组根据幼儿不同的学习能力,编写了一套针对非华语幼儿学习需要的识字课程,并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作出调适,现列举其中几个例子说明。
一、利用画图画或口述词汇代替文字表达
进行心理词汇活动时,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教师可请幼儿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例如幼儿可以用文字表达,如幼儿不懂得写出该字,教师可鼓励幼儿以画图画表达,或用口述,再由教师书写。不要因为在运用书面语表达上遇到障碍,影响幼儿心理词汇的发展,或因此而降低学习动机。
二、增润和简化学习内容
课程采用各类儿歌作为教材,这些儿歌的主题明确、句式简单而重复,教师可根据幼儿中文能力的强弱增删儿歌的内容(见表6.1)。
表6.1 经增润和简化的儿歌内容示例
上述儿歌示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安排能力稍弱的幼儿学习以人物为主题的儿歌,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多学习以动物名称为主题的一段儿歌。
在学习活动方面,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在完成一般课程后,加入其他学习活动,例如通过“加法识字”和“句中填词”,以增加幼儿运用汉字的机会,并巩固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识字和表达能力。对于学习能力稍弱的幼儿,教师则可根据个别幼儿的学习进度,酌量删减或简化学习内容,或延长他们的学习时间(但因为幼儿的专注力较低,时间也不应过长,也需留意幼儿的反应,避免他们对学习感到厌烦)。
三、词汇及句式转换
幼儿在识字的过程中,可利用已学习的儿歌文本作为基础,运用口述及所学习过的字词,改写儿歌文本中的词汇及句式,使之成为有个人风格的作品(见表6.2)。
表6.2 运用幼儿心理词汇改写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