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章由罗嘉怡撰写。
第一节 非华语幼儿学习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承传与创新
本计划采用“综合高效识字法”进行教学实践,发现幼儿对学习中文的兴趣大增,不仅喜爱唱中文儿歌,乐于书写汉字,也愿意运用中文与人沟通。教师反映,本教学法提供的评估工具,能帮助他们找出幼儿的学习需要,诊断他们学习中文的难点,从而设计合适的中文教材。家长也喜见幼儿能冲破语言学习的障碍,有效地学习中文。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和家长对“综合高效识字法” 均采取正面的态度。
综观整个计划,研究小组与学校探讨提升非华语幼儿的语文能力的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主题教学和语文教学的配合
参与学校都以主题教学作为编写课程的主要模式,并配合各种游戏和活动,带动“语文”、“体能与健康”、“早期数学”、“科学与科技”、“个人与群体”和“艺术”六个范畴的学习。据访谈所得,教师们为幼儿设计的教学活动很多时候只能带动上述某一个学习范畴,例如通过儿歌唱游带动幼儿掌握音律节奏和通过律动促进肢体发展。事实上,教师也可通过儿歌唱游,带动语文及其他范畴的学习,以达到主题教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达到发展全人教育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配合非华语幼儿的生活经验
学校设计校本课程时,可从幼儿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验着手,编制合适的语文教材。由于非华语幼儿来自不同的种族,而任教幼儿中文的教师多是本港教师。非华语幼儿与本港教师在语言、饮食、衣着和生活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要设计适合非华语幼儿的教材,教师必须先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文化,例如通过与幼儿及其家长交谈,多了解不同种族的习俗、日常起居细节等;或请教非华语教师的意见。此外,教师也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展示幼儿生活上所接触到的事物或图片,例如南亚族裔的饮食和宗教生活,作为开展语文教学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