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

字体:16+-

一、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也是按照计划进行的,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等都是按照计划编制的,都是整齐划一的,高等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和学习知识。同时,我国高等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主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更多地属于“教学中心”或教学型大学,研究和探索的功能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取统一的、单一的模式,也就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和类型都比较一致。这种方法符合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对专门人才的批量需求,为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培养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但是,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造成毕业生“千人一面”的弊端,而且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77年,邓小平同志要求首先恢复和重建高等教育,提出了高等学校是“两个中心”(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的意义在于,它不仅重新界定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和地位,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即从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转向启发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并非简单地否定或者排斥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完善和扩展。无论在什么时候,知识的传授和保存都是大学最基本、最核心的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扬弃过程,即在吸收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开拓更加有助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首先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力度。通过社会实践、生产实习、产学合作等各种途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增长,从而纠正注入式教学中偏重知识的灌输的做法。其次是采用启发式和诱导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灵活地掌握知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指示精神对于高等学校采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是根据大学的转型,采用研究性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随着我国一部分大学逐渐从教学型大学转变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或研究型大学,西方国家关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些教学方法也开始传入我国,如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学习、实验室教学、社团教学等,也开始被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采用。总之,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