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卷

三、几种代表性的高等教育理念

字体:16+-

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杰出的大学校长和教育家顶住风险,锐意进取,积极改革,形成了自己的高等教育理念,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里以匡亚明、朱九思、刘道玉、潘懋元几位先生为例,总结他们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高等教育理念。

(一)匡亚明的高等教育理念

匡亚明(1906—1996)先生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他1924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江苏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等。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任职期间,是其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时期。1955年5月至1963年5月,匡亚明先生任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到校伊始,他便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水平”。在东北人民大学工作的八年期间,他提出要形成和发扬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想;在人才上搞“五湖四海”,尊重知识,器重人才;在学术上博采众长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一心办事业等。这些构成了他的高等教育理念的基础。1963年,匡亚明调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这个时期是他继续实践高等教育改革,并且高等教育理念日臻成熟的时期。即便“**”期间,他身陷囹圄,仍然不改自己的办学初衷和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方面克服各种困难,努力维持南京大学的办学秩序,为“**”后南京大学的恢复和重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及时提出了把南京大学办成“有国际影响且富有特色的教育中心和科研中心”的奋斗目标。他先后两次率中国大学代表团赴日本、美国考察高等教育,打开了南京大学与欧美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交流合作之门。1983年,已经离开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先生和浙江大学的刘丹、天津大学的李曙森、原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的屈伯川联名上书中央,要求加强重点大学建设,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这就是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四老上书”典故。匡亚明先生关于大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关于教学与科研并重,关于加强重点大学建设、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思想,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