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建设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体系、将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由于适应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欧美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的理念逐渐被国人认同和接纳,并在本土高等学校得到实践。研究型大学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洪堡。1810年,洪堡在创办柏林大学的时候明确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但研究型大学的真正发展是在美国。美国学者罗格尔·盖吉尔(Roger L.Geiger)认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出现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它的形成经历了四个过程:一是研究结构的形成;二是学术群体的形成;三是制度性资源的繁殖,如实验室、图书馆等;四是研究功能的确立。到1920年,美国至少有25所大学将研究确定为大学的目标,其中15所大学将研究作为自己的明确目标,如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13]美国研究型大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美国的军事、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通过拓展研究功能,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实力迅速增长,很快取代欧洲大学的地位而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服务型大学的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威斯康星州。1904年,当时威斯康星大学的校长范海斯提出了“大学校园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的思想。这种思想对美国大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大学纷纷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通过提供专利、科研成果、技术、咨询等服务社会,成为社会的“发动机”和“服务器”。90年代以后,美国研究型大学和服务型大学的理念逐渐被译介到中国,对中国的重点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产生了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