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研究的热点。根据我们对中国知网(www.cnki.net)的统计,其研究趋势如图2-1所示。
图2-1 我国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论文统计(1994—2007年)
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论文迅速增多,几乎是成倍增长,到2001年,相关研究论文突破200篇,并持续大幅度增长。2004年,我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达到高峰,全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731篇。政府、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教育部于1995年和1998年分别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要“重点支持若干所大学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重点建设一批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和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两大战略之一是“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制定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并积极投身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纷纷宣布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热潮。
那么,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前,人们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指标的角度来定义世界一流大学,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闵维方认为:“一流大学,当然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一流的管理运行机制,强大的财政实力和物质技术基础。当然,一流大学还应该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15]丁学良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要看那些很基本的学术方面的标准、条例。这些标准应该是国际化的标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前提。在丁学良看来,这些基本标准包括9项: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流的学生资源、一流的常规课程、研究资金、师生比例、硬件设备、财政来源、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荣誉、同行评价。[16]还有很多学者从排行榜的角度来定义世界一流大学,认为居于公认的排行榜前列的大学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韩立文教授概括了各种有关世界一流大学的文献以后认为:“相关文献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是模糊的,甚至是一些无谓的赘言。这些定义均非常主观,且以研究、教学指导以及社区贡献等公认的因素为中心,侧重于名声而非确凿的实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