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四)在实践层面逐步形成了具体、完整的目标落实机制

字体:16+-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逐层推进。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孜孜探索,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由理念构建、课程规划、教学实施和评价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目标落实系统。借助这一机制,宏观层面的目标设定可以真正融入学校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之中,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课程与教学目标设定包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对于理念的宣传与解读,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落实的前提条件。所谓教育理念,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育发展的理性认识,任何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都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支撑,其成功也需要教育实践者对这一理念的充分理解与认可。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正如有学者在论述素质教育实施问题上所指出的那样:“实际上,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然后才能在诸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层面上落实下来。”[66]因此,为了确保学校层面能够充分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根本价值指向,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者都会对其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比如,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就有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并提出在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体现面向全体,强调多层次性和开放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等。在学校层面,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领会并自觉践行当前的课程与教学价值观念,减少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学校还会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变革意愿及其对新观念的理解水平。

其次,课程作为学生获取经验的重要来源,是课程与教学目标落实的基本保障。想要发展学生的何种素养,就要为其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课程与教学目标及其理念的落实都要诉诸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总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步确立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与之相应,也就形成了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67]各类课程下面再进一步细分出了不同的课程门类,如德育课程就包括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从较高和较普遍的层次对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的规划,而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学校还要结合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倾向及学校的特定情况,在课程方案设计标准、学科课程标准和活动课程标准等国家层面要求的指导下,对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进行更细致的考察。比如,在当前强调“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成都市棕北中学就从“整体育人”的观念出发,构建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三·三·六”学校课程体系。其中,第一个“三”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第二个“三”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而“六”则是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其具体内容的组成如图2-1所示。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规定了这三类课程的开设形式,即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以及课时所占的比例。[68]总之,通过回答应该开设哪些课程,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以何种形式开设这些课程,以及如何将这些课程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等问题,课程与教学目标能够较好地在课程层面加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