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的整合性问题

字体:16+-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不断建构和完善的4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人们在课程与教学目标领域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课程与教学目标构建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方法、模式也更为多样,在拓展了我国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对其整合性提出了挑战。如何避免各种要素之间的冲突,使其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便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构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程与教学指向的是作为完整个体成长的学生,需要给予学生多方面经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各种新要求,也都需要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体系做出相应的安排。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完全涵盖上述内容,追求面面俱到,既不现实,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学习过程难以深入等诸多问题。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总会结合不同教育发展时期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在具体践行时,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在强调学生发展某一方面的同时,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甚至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对立起来。比如,我国在21世纪初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就曾出现过分推崇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已有生活经验,而轻视知识学习与掌握,片面强调课程与教学目标中人文性的错误倾向。这种将科学拒之门外的人文必定是脆弱的。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所指出的那样,既没有纯粹的技术教育,也没有纯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中,二者显然应当是整合的关系,而非取舍的关系。当然,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改革开放40年来,围绕“全面发展”的诸多理论争鸣,实际上就是这些矛盾冲突的显现,而这些矛盾的解决一般都要诉诸各方面的恰当整合。当然,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整合并不是“1+1”的简单拼凑,而是使各个部分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为此,在整合的过程中,第一,要明确二者的关系。要明确“双基”掌握与能力发展、科学与人文素养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以更好地确定各要素之间的恰当结合点。第二,要对要素本身进行优化。仍以科学与人文素养为例,实现二者的融合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要素本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的科学教育之中,“人们往往以科学知识教育代替科学教育的全部,对于探究实验的科学方法,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被排斥在科学教育之外”[82],而在人文方面,又存在我国古代人文传统与西方现代人文主张之间的冲突。因此,在进行要素间的整合之前,我们还要对要素内部进行必要的优化,以确保整合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