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二)积极开展课程理论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论体系

字体:16+-

课程研究作为一个正式研究领域,在我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苏联的教育科学,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独立的课程论学科就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之后,课程论在中国进入了新生阶段。1981年,《课程·教材·教法》杂志创刊,课程研究全面展开。

尤其是1989年以来,课程论学科进入重建,标志性成果是两本课程论专著的先后出版:一是陈侠著的《课程论》,二是钟启泉编著的《现代课程论》。陈侠著的《课程论》结合中国的实际,阐述了课程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考察了中西方学校课程的演变和课程理论的流派,探讨了制约学校课程的各种因素,论述了课程的编订、实施和评价问题。钟启泉编著的《现代课程论》借鉴国外,特别是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重点探讨了学校课程的发展、课程论的遗产和课程理论的进步,阐述了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教育目标、课程开发、教材教具、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问题,介绍了美国、西欧、苏联、日本的现代课程研究概况,用较大篇幅对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及日本等国学校课程的实施及其特点做了比较研究。

重建后的课程论学科发展异常迅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我国翻译介绍了大量有理论价值和代表性的国外课程论著作;出版了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课程论专著;产生了大量针对国内课程问题的专门研究。[18]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把“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突出了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课程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1997年9月,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在广州成立。截至2018年,课程专业委员会已召开了10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历次研讨会都围绕重大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到目前为止,全国所有省属重点师范院校都有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点,近30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课程与教学论的博士点,形成了从硕士到博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