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三)在保证规范、统一的前提下,课程结构及其形态日益丰富,更好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字体:16+-

规范、统一不等于单一、机械、僵化,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课程结构及其形态较为单一,只有学科课程和必修课。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整体化、系统论思想和现实经验总结等的启示下,我们认识到:教学计划亦即课程总规划的结构,已经扩大和丰富得多了。只作为一种学科结构已经不够了。”[22]在恢复、重建被“**”破坏的课程体系的同时,为克服单一的课程结构,结合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人们也对课程结构及其形态进行了各种探索。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力发展课外活动,开展了开辟“第二渠道”或“第二课堂”的讨论;在小学和初中实验综合课程。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活动课,课程开始从学科课程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化。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更是明确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至今,综合实践活动课已成为我国中小学十分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虽然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有选修课,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影响,选修课被取消,直至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才开始重视选修课的设置问题。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就提出在高中设置选修课,并规定了高二、高三的选修课为每周4课时,占高中阶段总课时的9%。目前,正在试行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行学分制,144个学分中选修课的学分为28分,约占1/5的比例,课程结构更为灵活、开放。

学科课程体系进一步得以丰富和完善,增加了很多新的课程形态,比如,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跨区域、跨行业的学科综合或融合课程,基于互联网的在线课程,基于科技前沿的创客课程、VR课程,对接国内外高校的大学先修课程,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职业体验课程等。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开出的课程门类多达数百种,给学生充分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