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一)关于课程改革的方向

字体:16+-

课程改革的方向问题一度引发争议。[24]围绕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论,让我们看到课程改革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点迷失了方向:怀疑现代化的追求,希望寻求不同于现代化的另一条道路;想彻底和现代观念断裂,进行史无前例的概念重建和课程创新。我国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阶段。课程现代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课程改革究竟该朝什么方向走呢?这一问题困扰着众多关心课程发展的人。

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基本保持了一贯性,这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状况,努力改变课程不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方面,实现课程的现代化。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一方向都是很明确的,课程现代化的进程也非常健康顺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仍然存在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加上改革开放环境下国外人本主义、实用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潮汹涌而来,一股以轻视知识为特点的教育思潮在我国教育界悄然泛起。21世纪的课程改革也受到这样一种思潮的影响,在大方向上出现一些偏差,逐渐偏离了现代化的轨道。然而,课程实践仍按自己的步调继续探寻着课程现代化之路,指导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实践各行其道,课程改革的方向开始复杂多样。在课程改革是坚持走现代化道路还是走后现代道路上,人们遇到了困惑。

我国的课程改革应该坚持走现代化道路,这是有实践依据和理论根据的。

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以现代化为中心任务。社会各项事业仍在现代化进程中,课程改革亦不能例外。后现代思想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基于本国社会各方面高度现代化的实际,对现代化进行反思的批判性成果,这些成果也不乏真知灼见。虽然它对我们科学地进行课程改革不无借鉴意义,但不能成为指导我国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增强,但是,社会各项事业的现代化水平还较低,现代化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教育事业的主要社会职责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课程也应为培养现代化人才而设计和实施。这一基本方向应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