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课程与教学卷

(三)坚定不移地走课程教学现代化之路

字体:16+-

改革开放40年间,为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我国大力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坚定了走课程教学现代化之路的战略选择。这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历史经验和重要成就。

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命题,指明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向。在“三个面向”战略方针的引领下,我国积极推进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整体提升了课程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其具体标志是:第一,全面实践现代教育的价值理念,自觉坚持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努力结合时代发展,丰富其具体内涵;第二,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理论,努力把握课程教学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升理性认识水平;第三,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真实问题,发挥创造智慧,优化课程教学结构,丰富课程教学形态,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第四,及时回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把握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弘扬主体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变革图强。

课程教学现代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实,我国自1902年正式开启课程教学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矛盾斗争。改革开放40年间,围绕课程教学现代化的矛盾斗争,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性质问题。客观地说,改革开放40年间,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均坚持课程教学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但对于课程教学现代化具体内涵的理解,则见仁见智。有人把课程教学现代化理解为各种可以随意组合的美好想象的集合;有人理解为模仿某个国家的课程教学体系;有人理解为推行某个课程教学流派的理论主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学者围绕教育现代化问题建构了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它具有三重规定性:它是现代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是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2]基于教育现代化基本规定性的认识,人们逐渐明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的基本定性,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课程教学体系。具体来说,课程教学现代化应符合现代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定和发展规律,应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具有中华文化的独特气质。明确这一点,对于保证我国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