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课程与教学领域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卷。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探讨,主要围绕培养什么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是好的教学等问题展开,整体呈现出课程与教学价值观多元共存,既有共识又有分歧的基本格局。同时,人们通过积极倡导和传播先进的价值观,促进了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现代化。
第一,坚持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与时俱进,丰富其具体内涵。1949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改革开放40年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发展高举的旗帜,并结合实际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具体化探索。改革开放初期,课程与教学领域积极倡导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价值主张,体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时代呼声。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先后提出了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主体性发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核心素养等诸多学生身心发展的新要求,洞察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丰富和深化了国民素质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时代内涵。“全面发展+个性特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等价值主张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反映出课程与教学价值观念日益现代化。自然,个人全面发展教育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实践,充满了矛盾斗争。其中,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大行其道的精致利己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也以各种形式泛滥成灾,给全面发展教育理想的倡导和实践带来了巨大阻力。因此,在课程教学领域坚持和科学实践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