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借助生源选择权和较为灵活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灵活自主的办学活力,放开手脚去实现创新、错位、个性发展,为社会提供公办学校办不到、办不好的可供选择的优质教育,从而满足广大学生不同的教育需求,实现了多样化发展。一方面,优质民办学校提供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创新等优质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普通民办学校也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课程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大都重视学生共性发展,某种程度上忽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民办中小学为求生存,积极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适应学生与家长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近年来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浪潮中,民办中小学也制定了详细的课改实施方案,积极投身新课改实践。
民办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主要集中于开足、开好必修课,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以及尝试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方面。如南京H国际学校的课程改革方案中规定,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设开好必修课,强化课堂教学改革。该校还强调,“开设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将已开设的40多门地方性课程、选修课程进一步整合,对于有些影响大、效果好的课程,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编入大纲与教材,积累经验,加以推广。将目前校本课程的‘学分制’考核进一步完善,加强对选修课的管理,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与公办学校一样,民办中小学也通过创新英语课,开设信息技术课,拓展选修课内容、形式等手段,积极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近年来一些中外合作举办的中小学,尝试从海外引进新课程。这些民办中小学多通过整套引进、单科引进、中外课程互补等方式开展新课程建设。如北京I实验学校的高中国际班,引进了国际礼仪、预科英语听说、预科英语读写、信息技术、雅思课程、比较文化、学术英语等国外预科课程。又如山东J中学2003年与英国海斯汀斯学院联合创办了中英联程班。[13]民办中小学与企业、社会组织联系紧密,为综合实践课增添了灵活性,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