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儿童发展研究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在研究队伍和机构方面,通过对2010年至今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针对儿童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机构集中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幼儿师范学校;在项目基金方面,“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儿童发展研究的资助力度较大,有力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主题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研究对象
相较于以往的研究,2010年后儿童发展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广泛和全面,涉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二孩、特殊需要儿童及处境不利儿童。
一是在年龄方面,我国的学前教育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管理机制,还是园所实践中的课程设置、师资培养,都主要聚焦于3~6岁儿童的发展和教育。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大众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日趋重视,0~3岁婴幼儿发展和早期教养研究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与3~6岁的幼儿期相比,0~3岁的婴儿期是许多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起始阶段。如果说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基础上不断延续的动力过程,那么将研究的视角投向发展起点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82]目前0~3岁婴幼儿的研究已经开始关注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影响因素[83],关注0~3岁婴幼儿发展评估[84],也有研究者关注托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早期教养从业人员资格的制定及婴幼儿托育政策等。
二是随着“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先后出台与落地实施,二孩家庭与二孩群体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一些研究者关注二孩的到来对其同胞哥哥或姐姐的影响,如邹林的研究发现二孩的出生会对其同胞哥哥或姐姐的社会性发展中自我系统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社会交往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使其出现一些行为倒退,情绪易怒,交往障碍等行为异常现象。[85]张晗认为二孩的到来,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注和溺爱,使家庭教育更加理性,可以避免家长给予孩子过高期望,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张晗同时指出,父母应该公平民主地对待子女,让爱不失衡。[86]很多研究是从人口学的角度来探讨家长的生育意愿及人口发展态势[87][88],也有研究从学前教育政策与资源配置策略等视角关注二孩群体。[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