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教育界和经济界首先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改革传统职教模式的探索和试验。
双元制课程模式在德国被称为核心阶梯式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点:第一年强调宽泛的职业基础,但不是普通文化课基础;第二年强调职业大类的内容,但不是专业大类的内容;第三年强调职业专门化,但不是专业专门化。双元制课程模式的开发步骤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的实施”。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核心阶梯式课程适用于所有有资质或有资格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因此,双元制课程模式的运行以企业为主、以学校为辅。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不同层面上通过多种形式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改革传统职教模式的探索和试验,主要有三种类型。[2]
一是双元制模式企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所开展的试验。从1983年开始,中国与德国在技术合作的框架内建立了30多个以双元制模式命名的企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这些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了双元制原型模式的改革试验。在该类改革模式中,德方提供试验经费、教学设备、教学文件并派遣专家;中方则按照德国的培训条例、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其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也基本上采用德国原型。南京的建筑培训中心、十堰的二汽技工学校、上海的电子工业学校、北京的精密机械培训中心均属这一类型,可被称为“原型”的试验。双元制原型中的某些元素,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关注企业的需求等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是在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支持下的区域性的借鉴双元制经验的探索。1984年,安徽省同联邦德国下萨克森州结为友好省州,在安徽省当涂县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技术教育试验,并选择该县新桥乡初级中学作为双元制改革实验学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