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课程及其教学是在一个与学科体系有着本质区别的体系中运行的。这一体系应该是平行于学科体系的具有独立意义的系统。[19]改革开放后,在职业教育各项基本建设逐步推进的同时,课程建设起步,并且随着对内涵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日益加深,课程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并没有太深入的课程建设行动,直到1989年我国第一部课程论著作——钟启泉的《现代课程论》——出版面世。进入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学者开始介绍当时国际上比较流行的MES和CBE等课程模式。1995年尚元明主编的《职业中学课程体系研究》对当时职业中学的课程问题做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试图提出解决思路。2001年黄克孝主编的《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课程论专著。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初期,职业教育只是普通教育的延续,1985年我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不断引入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始构建以工作知识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21世纪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课程建设研究与行动,以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系统,逐步从传统的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各地区及各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情况看,各地区或各校都在积极进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并结合本地区或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区域特点、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如上海市提出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浙江省提出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和自选课程模块(限定选修课程和自由选修课程)组成,为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多样化课程方案;四川省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等等。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提出校企共建的基于岗位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分层,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岗位就业技能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和专业特长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浙江绍兴职业教育中心推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构建了“技能主导,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要求融入专业课的内容,实现了中职学历证书与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