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终身教育卷

二、学分银行

字体:16+-

我国为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积极倡导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际,还提出了一项具有中国本土特征的制度创新——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构想和学分银行制度。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并被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换言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是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而资源整合的困难在于无法打破因制度化瓶颈造成的教育封闭,以及互相割裂难以融合的困境。“立交桥”的架构就是要打破这一弊端,即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实现教育资源的横向融合和纵向沟通,以期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实践基础。

(一)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探索

国内学分银行实践最初源自农民教育领域,200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提出“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和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形成学分互认机制,为学习者跨地域、转专业、分阶段参加学习或培训创造条件”。建立学分银行的初衷是为农民培训和教育提供方便。同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在政策推动下,2004年9月1日起,全国千余所职校尝试开展“学分银行”项目。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提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因此,职校层面“零存整取”式的学分银行获得发展。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学分银行的范围从职业教育扩展到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也将学分银行的功能从“零存整取”的学制改革转移到不同教育体制的沟通及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改革试点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