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7

三、高校思政课改革舆情引导建议

字体:16+-

高校思政课改革政策得到了党和国家、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传播过程中仍存在刻板印象固化、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关注度持续低迷、传播内容同质化等问题,为解决政策传播中的问题,进行更有效的舆情引导。本章通过分析问题内在原因,提出合理建议。

(一)及时消除刻板印象,增强政策传播有效性

前文提到,网民对教育部发布“八成受访学生喜欢上思政课”的态度是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刻板印象的结果,对主流媒体的正面宣传造成了不良影响。刻板印象的出现导致无论有关部门如何改进不足,普通民众都始终保持怀疑态度,改革政策难以真正消除民众的成见,阻碍了思政课改革政策的有效传播。

出现刻板印象的原因主要为两点:一是理论化教学内容的非现实性,理论难以转化为实践,远离受众切身实际,导致思政课“枯燥、无用”的形象固化;二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强制性,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兴趣,灌输式学习给思政课留下“乏味、无聊、不受欢迎”的形象。思政课形象的固化为思政课改革政策的传播平添了许多阻力,如何改变受众对高校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是媒体在思政课改革政策传播中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消除受众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媒体必须统筹大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要重视积极主动的显性宣传,更要注重潜移默化的隐性宣传。所谓的隐性宣传,就是运用间接的、说服的方式对倾向性政策进行传播。首先,要加强社会体系中各部门联动,在娱乐、民生、时事等其他类型新闻报道中也要宣传贯彻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较为理论化,所以更要注重思政课相关政策传播与受众生活的紧密性,一个发生在受众身边的显著案例远比一套晦涩的理论更能引发共鸣;最后,媒体要把握适度原则,因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过量的报道可能会刺激受众的反抗情绪,应对传播的内容和数量进行判断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