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改革的舆情传播特征既与政策类舆情传播有相同点,又有自身特色。除了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形式多样、网民积极参与之外,官方发布权威消息远滞后于非官方的小道消息,且在对舆情做出迟到长达3个月的回应之后引发了次生舆情。官方的发言从一开始不占据主导地位,演变到回应不当,使舆情陷入二次尴尬境地。
(一)舆情整体平稳,两次波峰峰值突出且相隔时间久
如图2-3-1所示,舆情传播过程有两次波峰。第一次波峰集中在8月31日。因为9月1日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日子,该政策的发布关系到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且改革内容涉及面广。广大网民主要围绕教材改革的创新点,老师、家长如何与学生配合共同适应新教材的节奏,历史教材中部分章节的调整等,由此引发大规模讨论。
图2-3-1 统编教材改革政策舆情趋势图
数据来源:新浪微舆情系统全网数据搜索
第二次舆论大规模爆发是在12月15日,引爆舆情的事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网民对初中历史教材中删去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人物这一做法的质疑。9月1日新版历史教材就已投入使用,彼时已有部分网民发现在编排历史教材时卫青等英雄人物被删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迅速捕捉舆情并及时回应,导致舆情潜伏至12月彻底爆发,人教社被迫做出回应,而回应内容并未明确责任或是整改方向。网民对人教社的模糊回应并不买账,由此引发第二个波峰。
改革政策发布后相关部门并未对舆情做出及时回应,反而是在舆情爆发3个月之久才发声,次生舆情主要围绕官方的不确切回应展开。人教社官方微博对历史教材中删去卫青和霍去病的做法回应中,并未说明将卫青、霍去病内容安排在高中阶段是针对网民质疑所做的临时调整,还是编写组对删去英雄人物相关章节的补救措施,这又给了部分网友一定的猜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