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统编新三科教材不仅是对教材内容做加减法,更是依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对传统的老师单向传授方法的创新。教材编排的顺序、教材重难点的把握、课上课下老师和家长根据教材编排对孩子教育的配合等都使得教材更加充满活力。虽然总体而言,教材改革有很多创新之处,但是改革试点初期也会有所失误,以下针对教材改革传播中网民的关注焦点和情感倾向展开分析。
(一)语文教师称赞小学语文教材从学习汉字开始,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教育政策改革波及面广,持续时间久,且影响深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统编教材改革更是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重中之重。统编教材改革通过对中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针对性地对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了调整。突出表现在此次编写组对语文教材的编排调整,如旧版语文教材中在改革之前有较多未经沉淀的时文,统编语文教材中对此进行适当删减,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回归课本;旧版语文教材中有太多重点识记篇目,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统编语文教材中将很多文章放入课后鉴赏环节,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可以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统编语文教材一经投入使用,家长和老师就发现了新教材的创新之处。小学一年级的汉字教学向来是先教学生认识字母,再借助拼音进行教学,此次改革将引导学生先学习简单的汉字,再来借助拼音帮助学习汉字。此举受到了众多语文教师的强烈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汉字的热爱。回归到传统文化教育中,这不仅是响应时代的召唤,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媒体和网民积极宣传“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称利于革命传统教育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是贯穿三科教材编写的原则之一。中小学教材中有革命传统选文约70篇。历史教材专门有2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值得注意的是,新编历史教材将八年抗日战争改为了十四年,“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十四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此《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的报道,报道从多角度出发阐释了“十四年抗战”对国家及党和人民的重大意义,从历史使命和时代方位来看,确立“十四年抗战”恰逢其时。广大网民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纷纷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见解。网民“得福轩HM”认为:“八年改成十四年,是尊重历史,更让我们铭记!”网民“我也要保护全世界”称:“这段历史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真的太缺失了,现在的孩子真的对那段历史知道得太少。”舆论中多以正面观点为主,网民总体倾向于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革命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