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尚和谐是中国人普遍的社会心态
“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字面上看,“和”,一般读作h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指“和谐、和睦”之义。[2]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有“和”“和合”“和为贵”“和而不同”等表述,现代汉语中则多用“和谐”一词进行表达。在一般意义上,尚“和”即可理解为崇尚或注重和谐、和睦,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或是人与人相处的和睦等。
崇尚和谐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所谓心态,泛指一定历史时期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或精神状态。它表现为心理的集体特征,指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特殊的思想和感觉方式,具体指涉影响着个人、人类群体和各民族思想的全部舆论、习俗、传统、信仰和价值体系。它构成特定社会的价值—信仰—行动体系,而且这一体系常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在特定的文化中,并构成最基本的层次,诸如人们对生活、死亡、爱情、性、家庭、宗教、节日、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观念、态度及行为方式等。[3]按此理解,社会心态则指人们长期积淀起来的意识和心灵深处的稳定性倾向、定势。社会心态主要通过个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等知、情、意的结构表现出来。社会心态属于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的存在或表现“状态”。[4]并且,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表现出来的普遍的心理特点和心境状态。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轻易改变,并直接影响人们的行动趋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将“和”或“和谐”纳入社会心态的范畴,从广义上讲,尚“和”的心态即指一种尊崇或注重和谐、和睦的社会心理现象。由于自古以来中国人一向推崇“和”,导致崇尚和谐或者说尚“和”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