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揭示中国人心理与文化的行为机制

第四节 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形成的文化背景

字体:16+-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的中国文化,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国民品性、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44]绵延中国达几千年、深厚的崇尚和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人形成人际和谐心理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惯性推力。[45]

从前述可知,“和”作为一个伦理范畴,其基本品格形成于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等诸子百家,都处于礼崩乐坏、诸侯争强、战乱迭起、社会动**、道德伦理裂变的时代,正是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引发了一些有识之士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强烈愿望。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派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儒家重“秩序”,尚“中庸”,讲“和谐”;道家“法自然”,崇“无争”;墨家尚“兼爱”,主“非攻”与“尚同”。他们都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国和谐文化与中国人崇尚和谐心态的三个重要理论源头。以下将分别阐释儒家、道家和墨家对人际之“和”的见解与主张,以探究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形成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