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国际比较

字体:16+-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各国对教师队伍的需求也逐渐从满足数量提升为提高质量。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也成为各国教师教育改革关心的核心问题。就管理体制而言,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中政府的作用日益凸显;从质量保障思想来看,教师质量保障标准经历了从功能本位、课程本位、知识基础本位到绩效本位的发展过程;从质量保障方面来看,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各国分别形成了关注职前培养质量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关注职前培养、资格准入以及专业发展质量的一体化质量保障体系。从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各国在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措施方面,形成了立足于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国家特色,同时反映出了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归纳起来,主要反映为以下方面的共同特征:第一,重视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从选拔、培养、入职和实践各个环节构建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二,提高教师任职要求,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第三,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探索教师在职培训的制度保障途径;第四,强化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政府责任。本研究将重点探讨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如何构建其标准体系,以及各国如何通过各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关政府机构、专业组织的合作机制共同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1)大学化的教师教育机构变革是形成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

自19世纪末期开始,美国的教师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原有的师范学校逐渐通过升格、合并等方式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到20世纪40年代,中等师范层次的师范学校在美国已经消失,[22]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师教育专业体系已经成型,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被开放的、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所取代。较早进入教师教育大学化进程的国家还有德国。早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就已形成了双轨制的教师教育体系。国民学校(初等教育)师资由师范学校来培养,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师资由高等教育(大学)来培养。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学师资也由高等教育来培养。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也逐步开始了教师教育的大学化进程。基本途径包括设立高等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委托多科(工科)科技学院或大学来培养小学师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