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在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国际比较经验来看,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比原有封闭的体系更加能适应新时期市场化的社会特性、能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加优质的教师资源。于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开启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进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上一节所述的若干成果,这些成果既包括教师教育院校层次的提升和类型的多元化,亦包括教师资格、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教师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管理等保证教师教育体系高效运转的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成这些成果的原因有许多,但是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历史因素:原有的三级师范教育为新时期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之后,10年浩劫造成了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重大挫折,我国面临着重振教育的重任,巨大的师资缺口,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缺口成为了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国家通过建立封闭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集中资源发展教师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师资的数量问题。这种教育体系也为我国打造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教育院校,以及在这些院校中积淀下来的优良的教师教育传统,这些院校在新时期依然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其优良传统是传承我国师范教育精神的重要载体。第二,经济因素: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包括教师教育事业在内的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裕的物质基础。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核心任务未动摇,创造了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经济奇迹。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而我国教育事业经费亦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并于近年首次达到了占GDP总量的4%的目标。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获得了来自国家的前所未有的经济支持。第三,政治因素: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表明教师教育事业在国家教育事业中受到空前重视;政府行政管理从以人治国、以德治国转向依法治国,以适应不断市场化的社会。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封闭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以缓解特定时期的教育大发展的师资需求。随着基础教育师资数量逐渐趋于饱和甚至富余,政府开始关注教师教育质量,并于1993年首次提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的开放教师教育体系,以提升教师教育院校的层次和类型分布,从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在随后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文本中亦多次提到了这一指导方针[1]。尤其是在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再次强调了“建设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并投入6个亿开展“国培计划”,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深化市场经济的改革,政府治理国家的模式从原有的以人治国、以德治国向依法治国转型,以适应不断市场化的社会。在教师教育方面,这种转型体现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标准上。目前我国已建立并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已试行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小学、中学)》等),即将改革教师专业制度和教师教育管理制度。这些教师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和完善,将进一步保障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总之,国家近20年来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教师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追求数量走向追求质量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