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引导学生幸福健康成长的德育。德育既是学生的,也是学校的,但更是学生的。德育的目标是学生,德育所做的一切更是为了学生,围绕学生。德育是学生之德育,除了尽可能为学生的幸福成长、修为道德提供一切服务和影响外,还要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主发展意识,提供机会让学生“当家做主”,引领学生提高德育自我管理能力,伙伴影响能力。
学校应注入幸福的“自我管理因素”,激发参与“热情”,催生管理“潜能”,让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龚孝华认为,自我管理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为特征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自我管理的基本理念包括:班级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场所、自主生活的场所、自主发展的场所。班级管理的最高价值是让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参与,开发学习潜力,展示学生的个性,引导每一个学生实现自主发展[15]。可见,学生的自主性是自我管理的根基和本源。然而,现行的学校德育管理结构表现为一种以教师为核心的层级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学校把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放在严密控制的德育管理组织上,培养得力听话、高度统一的队团干部,建立严密严格、强调集体意识的管理制度等。受其影响,现行德育的管理特征过强,而人文特征较弱。这样,导致学校在发展特征上,表现为与社会相似的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强调控制主义,强调学校和教师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个人的自主性渐渐薄弱、积极性渐渐消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推行学生自治,他将自治定义为“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16]。陶行知推行自治的目的在于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自治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养成“对于公共事情的愿力、智力、才力”[17]。自治的意义,还在于适应学生之需要,辅助风纪之进步,以及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促学生的自我道德修为发展,引学生的自我幸福感提升。也就是说,学校德育工作,一是学校和教师要树立学生自我管理思想,创建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规范、指导和支持学生社团的自我建设和各类活动的自我组织。二是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认知。“管是为了不管”,但不能完全放手,放任自流,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还要从旁指导,及时提点,做好正确的道德引领和点拨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三是各类学校德育工作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好主人翁工作,发表“一席之言”,推行德育与教学民主管理。四是各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当策划者、表演者、体验者和组织者,学校德育活动的胜败关键在于学生,在于学生的参与,在于学生良好的体验,在于学生的幸福历程,在于学生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