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在不同的地区体现着不同的风格与特征,一旦消失,无可替代。
许多地方在发展地域文化旅游时,片面重视有形的遗迹或遗物等地域文化,而对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典章节庆、民间艺术等无形的地域文化重视不够。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地域文化资源在发挥其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缺乏主动性与系统性。
而高速发展思路推动下的城市化、市场化正在导致地域共同体的解体和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消失。在高速发展的大中城市,地域文化受到的冲击与破坏几乎可用惨烈来形容了。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我国的自然村十年间由360万个,锐减到只剩270万个。这意味着,每一天中国都有80个到100个村庄消失。保护、开发、利用和发展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也是学校的职责所在。
如何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
每所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徐永文博士曾提出:“对学生个体而言,‘社会’是个抽象的存在,而‘地域’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触摸的概念”[3],因此,地域文化因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成为丰富、鲜活而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独特和全方位的教育价值。很多学校借助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开发了校本活动课程。这些活动课程把教师、学生与环境三个要素良性互动,对学生心智发展、知识建构、能力提升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北京康乐里小学的“走进博物馆”“走进剧场”的校本课程被誉为“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上海曹光彪小学的“玩转上海”校本课程使学生的各种潜能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