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容易写也是最难写的字就是“人”。要学写“人”字,一撇一捺,易;要学会做“人”,难;要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更难。人是学校管理诸多要素中最活跃、最本质的要素。人是最重要、最灵动、最具活力、最有发言权、最具人文性的载体,最能体现优秀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因为人本身具有活力、思想性,不断思考,不断生长,不断成长。人的思想由于家庭、年龄、经历、学识等的不同而变化,行为也随之变化。今日的我不同于昨日的我,明日的我不同于今日的我。在优秀文化孕育下的孩子和教师,来自于不同的学校,烙印着不同学校的文化印记,传播着不同学校的精神,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具有人文性。
这里所说的校园人包括校长、教师、孩子,也包括家长,还包括外聘的后勤人员(不少学校后勤社会化,保安、清洁、厨房、绿化等都是外聘人员)。哪个要素最重要呢?无可否认,孩子是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李希贵校长提出:“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近墨者黑’。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他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的心情还好吗?他们的脸上还有微笑吗?”[35]温馨提醒校长们,关注孩子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当学校、当校长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围绕我们的服务对象——孩子,校长还要关注后勤人员。因为在校园内教师和后勤人员都是成人,对孩子来说成人有很强的话语权,成人在校园内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了一个气场,无时不在的气场。教师是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后勤人员尽管和孩子直接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保证了孩子的安全、保持了校园的清洁等,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很容易受成人的左右,甚至会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教师、后勤人员的一言一行是孩子们接受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熏陶方式。林语堂曾经说:“在牛津和剑桥,那些教授们是怎么教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叫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么熏陶出来了。教师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本身素质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有更本质的影响。”[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