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受之知(pathic knowing)
关于感受性知识和感受性意义的讨论,英语中有一个核心词pathic。英语单词有em-pathic和sym-pathic,意思是移情或同情,这个词与情感有关系。比如感受性地、同情地理解他人。这种感受性理解首先不是认知的、技术的,而是关系的、情境的、身体的、时间的和行动的。Pathic来源于pathos,意思是忍受、**。[1]在更大的语境中,它可以指一般的情绪、敏感性和“在世界之中”的感受性。深刻地理解这个词对于现象学教育学的文本写作和阅读都十分重要。
如果认知的知识(cognitive)是主动的、确定的、逻辑的、判断的,那么非认知(noncognitive)的知识就是被动的(pathic)、不确定的、非逻辑判断的、非陈述的。请注意,pathic还有一个意义是“被动的”。我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学校的其他书本知识都是人类对象化思维的成果,是可以交流和传授的。而那些非认知的、“被动性”知识却不能形成文字和文本,人们不能通过间接学习来获得这些实践知识。人们只有身临其境,在看似“被动性”的情境中感知到这些感受性的意义并形成当下的理解和事后的积淀。教师教育要关注这些看似被动的实践知识。因为它们才是一个人生存的源头活水。我们很容易讲概念性知识,但却很难讲解感受性理解。而现象学的文本通过一些感受性意象来使专业实践的非认知维度能够被交流、反思和内化。感受性的语言用来唤醒和反思感受性意义(pathic meanings)。感受性需要教育语言对教学生活中体验的、伦理的、情感的和个人的维度很敏感。教师实践认识论的感受性维度就存在于身体之中,在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之中,在世界的物品之中,在我们的行动之中。范梅南将实践知识分类如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