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近范梅南

七、纪律的教育学意义

字体:16+-

纪律(discipline)的原意是指跟随、学习和教导,信徒(disciple)就是一个伟大导师或伟大榜样的追随者。纪律的深层含义和处罚或专制条例的运用几乎没有关系。当我们谈到教学的情调的时候,并不是情感的漫无边际的宣泄或非理性的放纵,更不是浪漫感伤或唯美颓废。因为维特根斯坦说过,“**本身不是智慧”。爱必须与意志同行。而本真的纪律并不是外在的“规训”(discipline也翻译成“规训”,含贬义),而是主体内心生发的自律,一种自愿的自我约束。为了成就自己精神上的成熟,我必须给自己下命令:“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需要心之所想、心之所向的“意志”来导航。一种近乎信仰的“意向性”不能没有自律的规范。对于父母和老师如此,那么对于儿童呢?

儿童天性在于游戏(play),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怎么能理解“纪律”的教育学意义呢?那就要从“玩”说起,游戏也有游戏的规则,违反规则,就是“赖皮”,就“不跟你玩了”。你看,孩子们也有所约定,也有所遵守。正是在玩中我们引导着孩子们慢慢意识到“秩序”的重要性。混乱无序,就没法玩了。其实,孩子在幼儿园已经懂了一些规矩,到上小学的时候,孩子们也就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规矩。但要让孩子们自觉遵守游戏规则,那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引导。

其实,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自我约束的过程,它需要很强的意志力和专注感。对于儿童来说,我们要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使孩子慢慢理解“纪律”的深远意义。

人类学和历史学教授劳伦·爱舍利(Loren Eiseley)讲述了一个经历,说明有没有纪律就是不一样。[1]

故事:“扔海星的人”

劳伦·爱舍利在海边沙滩上散步,人们沿着海岸线捡着海水退去后留下来的贝壳和海星。当他走过拥挤的拾贝壳和海星的人群时,看见远处一个身影,目不转睛紧盯着沙子里的什么东西。只见他弯下腰把一个东西扔进了远处澎湃的浪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