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让阳光照耀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世界就会色彩斑斓。后来,我经常教小学高年级学生,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陪伴他们的成长是我的使命。学生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这是育人之道,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只有坚持这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自立意识。因此,在工作中,我总是让学生自己主持召开班、队会,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学会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我只是当好学生的参谋,给予启发、引导和鼓励,使孩子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增强了自立意识,坚定了自我成才的信心和勇气。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当今的小学生朝气逢勃,开拓进取。他们经历的事大多是一帆风顺的,幸福的生活不易让他们产生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摸底,我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利用少先队活动时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次讨论。首先,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潘金海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虽然多次被抓,但有父母保驾,最后被判死刑,临刑前咬掉生母耳朵——这个血的教训。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指责公安机关的徇私舞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们认识到了他自己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为人最基本的一种责任。通过讨论,孩子们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达到了德育活动的认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