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以智心性论研究

一、“名之曰性,以名其功能之蕴藏焉”——论“公性”

字体:16+-

方以智说:“有情无情,莫不由焉,名之曰道;由与由者,求其主而不得。名之曰天命,以名其生机之流注焉。名之曰性,以名其功能之蕴藏焉。”[2]此言本《中庸》“天命之谓性”来说性之名与实:大道浩浩,何处非命?天道“流注”于个体,始有性之名。此名偏言超越之体,即方以智所言“主”,非合神与气,张载曰:“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3]纯粹、完满的道德人性只能根植于道,非杂于气,偶然之物不能“蔽之”、“戕之”。“生机”是性之实,此侔于天道“生生之德”。儒家言性,就是为了建立道德价值之源,而不是泛言宇宙生成。所以,言性旨在立体,著其“功能之蕴藏”之实与用。这种源于天命、具有“生机”之性,乃是超越的普遍之性,人人具足。对方以智而言,心性本为一体,心即是性,性即是心,但性更突显了本心的创生之能,心则强调道德主体的主宰性。

(一)性是神、是虚、是仁

方以智说:“人物灵蠢各殊,是曰独性,而公性则一也。”[4]“公性则一”之“一”相对于同语中“各殊”而言,即同一无别义;若就妙道“生机之流注”而言,此“一”就是“於穆不已”之天道,即“生生之本”。性与天道为一,二者同质而异名。既异名,则有不同处。天道偏重于宇宙论地说“於穆不已”之体的流行、化生;性则主体地言圣德之仁与神。二者一也,如周敦颐曰:“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5]其中“大顺大化”言天道与圣性之作用,“不见其迹”形容其寂与虚。至寂而化物,物生而复于寂,其妙之谓神。以实践主体人而言,性之“生”义,就是道德的创造性。先看性之“神”义,方以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