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心寓于独心中”或“不生灭心在生灭心中”与“公性在独性中”一样,同为“一在二中”这种理论在心性方面的具体应用。“公心”就是永恒的“不生灭心”,他说:“气习聚者散,而大心无聚散。”[81]“大心”是就“公心”之“足塞天地”而言,其实一也。“大心无聚散”,故名之为“不生灭心”,皆为超越的道德创造之本心、仁心。本心、公性与天道一体,同为无相无迹的、绝对的“一”;“独心”或“心包络”属气质层,相对绝对的道体而言,“独心”等同于物而为相对之“二”或“多”。相对“公心”而言,“生灭心”或“独心”亦有二义。其一,相应“公心”的普遍性,“独心”就是具体的、经验的心,它既指生理意义上的“肉团心”,又指认知之心。这种经验之心,相对于“公心”而名为“独心”,相对于“大心”则名为“小心”,皆为朱子所谓“肺肝五藏之心”[82]。其二,相应“公心”之无思无虑、不立一意而言,“独心”又泛指私心,驰于外物之心。
鉴于上述“公心”与“独心”之义,“公心寓于独心中”既可指心与物之关系,又可指心(性)与情、公与私之关系。心物关系下文有专节述之。关于公(心)与私(情欲)之关系,方以智提出“情由性发,性由情显”,这是合乎“一在二中”义理逻辑的,本文第三章第二节详论之。下面重点考察作为认知之心的“独心”(或小心)与“公心”的关系。“小心”对治“质测”之学,而“公心”则关乎“通几”之学。“质测即藏通几”、“心不用而用小心”和“心物不二”皆以“公心寓于独心中”为理论基础。
(一)“心不用而用小心”——由“质测即藏通几”说起
“质测即藏通几”是方以智“坐集千古之智”、“借远西为剡子”的重要思想结晶。侯外庐先生是此命题的最早诠释者,他认为“质测即藏通几”揭示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83]目前,学术界对“质测即藏通几”的理解大致本于侯先生所论,如张学智教授认为:“质测是一种实证的知识活动,……通几是从个别推知一般,从可见的物理推知不可见的道的哲学活动。”[84]郭齐勇教授解释说:“就其最直接的涵义而言,是说具体科学本身就含着哲学的道理,或者说,哲学的道理也就表现在具体的实证科学之中。”[85]罗炽教授将此命题与“通几护质测之穷”放在一起解释说:“一方面是自然科学中包含了哲学认识方法论,另一方面是哲学认识方法论指导自然科学的进一步深入,两者相辅相成。”[86]以上种种解释不能说为错,但并不十分准确。他们虽然发掘了中国传统哲学命题中所蕴涵的现代意义,但也遮蔽这一命题所固有的丰富内涵。其主要原因是对这一命题中的三个关键词(“质测”、“通几”、“藏”)的解释不够深入,尤其是忽视了与该命题相关的“公心寓于独心”及“心不用而用小心”等说法,因而给人一种非常突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