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说:“自古及今,无时不存,无处不有,即天也,即性也,即命也,即心也。”天道、命、性、心同为一体,这就是他所说的“以上贯下”的天人一本论。文章首章提及的天道诸特性,诸如“圆满周遍”、“不落有无”等,亦皆为“公心”与“公性”所具有。方以智论心与性的特色是:第一,他总喜本《中庸》的“天命之谓性”和《易传》的“继善成性”来论说心体(“公心”)与性体(“公性”),如:“以名其生机之流注焉,名之曰性”、“最初之直心从天降从中出者也”及“心即是天,天休歇耶?自强不歇,於穆不已”。他特重心性的“虚”、“神”、“生”与“於穆不已”性,以保证作为道德实践之超越根据的心性的纯粹性与创造性。在心性一体的前提下,其“心”多重“弘道”义,而“性”则较偏重“生”义。第二,从学脉方面来说,方以智说仁心、论公性,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他是本着程颢“识仁”的思想进路而发的。尽管他增添了新时代的思想因子和藉喻出意、以数明理的说理技巧,但基本元素仍不离程颢所创,尤其是程颢的《识仁篇》和《定性书》、谢上蔡的《语录》、胡宏的《知言》等。另外,方以智论“公心”,又资取了张载的“天心”说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不过,与先儒不同的是:方以智提出“道寓于艺”、“质测即藏通几”的新观点,肯定了经验知识之于“道”的必要性。第三,“众人生性,圣人始是成性”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上者,见礼即是自己”与“法为中下立”的出现。第四,“公性在独性中”和“公心寓于独心中”的说法。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说法很特别,其实这只是“一在二中”、“一多相贯”在心性论方面的推阐与具体应用。